第五届教代会暨工代会 第一次会议材料 |
锚定前进目标 接续攻坚克难
加快推进建设新时代师范大学新局面
——在第五届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校长 陈晓春
(2022年5月16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行政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请列席大会的同志们提出意见。
一、第四届教代会暨工代会以来主要工作回顾
自第四届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成果,全面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坚持齐抓共管,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平稳有序
结合国家、省、市要求和最新形势,及时修订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坚决杜绝麻痹松懈思想,压紧压实工作责任,抓细抓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切实筑牢校园安全屏障。持续加强各类人员摸排,严格落实信息“日报告”“零报告”制度,积极开展业务培训、环境消杀、应急演练、全员疫苗接种和核酸检测等工作,加强物资储备和隔离场所建设,坚决筑牢校园疫情防控防线,确保了师生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截至目前,学校两校区教学科研秩序井然,无一例确诊或疑似病例。
(二)坚持深化改革,提升办学治校能力
一是突出顶层设计,强化战略牵引。2019年3月,学校第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在科学研判世情、国情、省情和校情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将“师范学院”更名为“师范大学”的内师梦,进一步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提出“振兴本科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等学校十大重点建设工程,提出加强和改善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等“九大能力”,成功开启学校建设发展新篇章。
二是推进分类评价,排名稳中有升。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深度挖掘办学优势和特色,切实推进学校评价改革,学校发展短板指标明显改进,优势指标进一步巩固,学校位列“四川省研究生教育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递进培育计划”第一梯队。学校2018-2019年连续两年跻身“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300强,在艾瑞深校友会网2020年中国大学综合排名中,学校列516位,在“软科2021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348名、在“软科2022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376名,居省属同类院校首位。
三是推进依法治校,完善内部治理。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修订完善《中共内江师范学院委员会 内江师范学院“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中共内江师范学院委员会全体会议议事规则》《中共内江师范学院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议事规则》《内江师范学院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二级学院党总支会议议事规则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等,学校议事规则更加健全、协作机制更加完善、运行机制更加顺畅。开展“制度建设年”活动,强化制度建设废改立,学校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坚持战略扬帆,事业发展的目标路径更加清晰
一是科学编制和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积极融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扎实推进并圆满完成学校“十三五”奋斗目标。科学编制《内江师范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确立“做大做强师范专业、做精做优非师范专业”办学定位,办学规模、学科学位点布局、人才培养质量、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水平等奋斗目标更加清晰,发展规划的战略牵引作用进一步凸显。
二是扎实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深化“五育并举”,建立健全《内江师范学院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达成评价实施办法》 《内江师范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内江师范学院“五育并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方案(试行)》等制度。深化教师评价制度改革,制订《内江师范学院编制核定管理办法》,修订《内江师范学院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内江师范学院岗位职责与考核办法》等制度,实施分类评价,克服“五唯”倾向。深化科技制度改革,出台《内江师范学院科(教)研业绩认定和计分管理办法》《内江师范学院高质量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内江师范学院“学科建设工程”科研资助计划》等,科技创新管理与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不断完善。
(四)坚持瞄定目标,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更加巩固
一是振兴本科教育扎实推进。专业与课程建设不断加强,新增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课程20门。2018年以来,立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40项,新增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新增省级课程思政研究中心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3个、省级思政课示范课程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6门,新增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4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9门,建有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协同育人示范基地、产教融合示范基地项目28个,建有各类实习基地479个。
二是审核评估取得实效。2018年,学校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并得到教育部专家高度肯定,“对国家负责,为学校服务,以学校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落实。2021年,顺利完成四川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的进校回访工作。
三是师范专业认证成效显著。学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顺利通过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汉语言文学、化学、体育教育3个专业完成专家进校考查工作,物理学、英语、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地理科学、生物科学6个专业正在自评自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逐渐形成。
四是“三全育人”改革深入推进。2018年以来先后获批全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2个,建有校级“三全育人”项目45项,省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项目及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建设项目5项,省级课程思政相关项目14项。学校于2021年获批全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心理健康测试覆盖率达到100%;校团委获评四川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
五是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自2018年以来,新生报到率均保持在97%以上,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学士学位授位率为97.81%,考研录取率均在10%以上;疫情期间,就业率虽略有下降,但均保持在84%以上,最高为93.85%;先后有756名学生获得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自2018年来,立项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20项,学科竞赛一类赛事获奖1180余项,包含国家(际)级奖项132项。在全国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赛事比赛中获国家级奖项70项,省级奖项50余项。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33项;“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和四川省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奖40余项,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际)级奖项76项。学生获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人数连续5年列四川非硕士学位授予高校第1位。2021年3月,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6-2020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排名第47位。
(五)坚持一流引擎,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显著提升
一是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日益彰显。自第四届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学校引进博士120余人,引进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成功申报二级教授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0人,送培教职工攻读博士研究生、参加博士后流动工作站140余人。制订出台《内江师范学院绩效工资试点实施办法》,落实2021年学校职工绩效工资待遇,教职工绩效工资大幅提升,教职工获得感幸福感逐步提升。
二是申硕基础不断夯实。坚持以区域发展为导向,以学科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合”为抓手,形成了以艺术、教育、农业硕士3个专业学位类别为主的建设格局,明确教育、艺术、农学三个专业为2023年学校申请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目前申报硕士授权单位五个核心指标基本达标。
三是科研水平不断提升。自2018年以来,新增省级及以上科学平台3个,新增市厅级科学平台3个,新备案校级平台31个。获批各级各类校外纵向科研项目400余项,到校经费1589.4万余元,其中,获批国家级科研课题10项,省部级项目124项,市厅级项目271项。承担横向科研课题674项,到校经费7405.65万余元。发表学术论文2059篇,其中SCI、SSCI收录231篇,CSCD、CSSCI收录171篇,北大核心246篇;出版专(编、译)著83部;获授权202项专利,软件著作权75项;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项,获四川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1项。新成立校友分会10个,获各类社会捐赠经费达564万元。“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入选2018年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被评为2019年全国优秀学报,“张大千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学报特色栏目。
四是服务地方能力不断增强。积极主动融入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签订各类合作协议137个,共建校地合作平台13个,实现到账科研经费约1300万元。10项专利成果实现转让。定点扶贫成效突出,5年来,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达2100万元,落实帮扶项目近120项。在省教育厅脱贫攻坚绩效考核中,学校连续5年获得满分,荣获省委教育工委2020年度定点扶贫先进单位,“党建+免费学历提升教育”成功入选2019年首届新时代四川高校十大党建创新案例;累计选派帮扶干部19人,其中3人获省级以上表彰、7人次获市县级表彰。
五是国际交流与合作步伐不断加快。先后与10余个国家的高校、教育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开展各类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近30余个;派出200余名教职工出国(境)交流学习、攻读学位;设立“学生出国(境)研修奖学金”,累计派出300余名学生赴外交流研修。引进外籍高层次人才40余名,招收培养来自近20个国家的各级各类留学生100余名;成功申报HSK(汉语水平考试)考点,与内江市共建“东南亚留学生基地”。
(六)坚持优化环境,办学支撑和综合保障不断改善
一是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自第四届第一次教代会以来,新校区建设项目(一期)已累计完成投资36.51亿元。除体育训练中心、科技大楼外,所有单体建筑主体、室内外装饰装修已完成;新校区二期工程已启动项目的勘察设计、留学生公寓(21-1)、学生宿舍21-2、实习实训中心四等项目。自2019年学校启动搬迁工作以来,已累计投入设施设备、信息系统等装备配套经费1.55亿,搬迁专项经费1100万,两批次近12000名师生员工入住新校区。教职工住宅(翰林苑)已完成选房,近300户购房合同完成签署工作。学校目前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2亿元,馆藏图书总量568万册。新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34450平方米。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和规范化发展持续推进,校史馆建设进度不断加快,“智慧内师”建设深入推进。
二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不断建立健全制度,梳理出涵盖六大经济业务外部政策汇编、内部控制制度汇编、内控手册和内控评价手册,形成内控信息化建设初步方案。2018年以来,完成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绩效审计、工程审计等241项。设立招标采购中心,严格执行采购项目流程化管理。以新校区装备建设为抓手,完善国有资产清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益。推进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体制改革,拓展资产公司业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学历继续教育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三是后勤服务质量与校园安全稳定不断提高。后勤处直属党支部荣获四川省高校后勤协会思想政治工作“2019-2020年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被评为2020年度四川省高校后勤信息宣传工作先进集体三等奖,1名同志获四川省教育厅2021年孺子牛称号。严格落实校园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平安校园”综合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各位代表、同志们:这些成绩是省、市党委、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理解的结果,更是全校教职员工勠力同心、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各位领导和全校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准确把握新形势,积极应对新挑战
从国家战略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化教育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区域发展看,国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规划明确要求“成渝两地高校要融合发展”,四川省升级“一干多支”战略,内江市委“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教育高地”的决策部署,以及“5+4+5”产业体系规划,为学校特色发展、学科凝练、社会服务等带来了重大机遇。
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面对诸多挑战。从学校外部看,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看,竞争和融合成为重要特征。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看,教育理念、教育功能、教育形态和发展生态都在发生深刻变革,高等教育规模与结构、质量、公平都需重新加以审视。从学校内部看,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力度还不够大,人才队伍结构还亟需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矛盾还比较突出,“申硕建大”指标还不够过硬,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拓展,新校区建设与搬迁资金筹措困难等。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面对当前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的形势,我们必须坚定信念,奋力拼搏、砥砺前行,在深入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的路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奋力开创新时代师范大学建设新篇章。
三、下一阶段学校工作重点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教育部、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全面提升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奋力开创新时代师范大学建设新篇章。
(一)以党的领导为引领,全面提升事业高质量发展能力
一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始终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二是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深化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开展党建“双创”工作,持续开展“三分类三升级”活动。坚持“五化”标准程序,做好党校培训与党员发展工作,推进新时代关工委建设。三是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与管理。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举措》,推进全校空缺岗位干部选任工作。聚焦关键少数,高质推进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领导干部教育培训,持续深化干部监督。四是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压紧压实管党治校政治责任,聚焦“国之大者”“校之大计”,强化政治监督。锲而不舍纠“四风”树新风,持续开展内部巡察,强化内部审计监督,营造风清气正育人环境。五是加强统战和群团工作。强化党外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各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自身建设和作用发挥。深化共青团体制改革,统筹推动离退休、妇联等各项工作。
(二)以深化内涵式发展为动力,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落地见效
一是深入开展“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认真落实全省高校“对标竞进、争创一流”读书班要求,持续瞄准对标院校,切实提升党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核心竞争力,推动学校工作再上新台阶。二是高质推进基础教学工程。深化教学、课程、教材等建设,夯实教学“新基建”。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精心组织国家级一流专业、课程及五类“金课”遴选推荐工作,推动教育教学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三是抓实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要求,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力争为顺利通过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打下坚实基础。四是着力做好师范专业认证。对照认证标准,做好2022年拟参加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6个专业自评自建工作。其他拟参加2023年认证专业,积极做好前期准备,营造“专业认证”良好氛围。
(三)以“申硕”工程为主线,全面优化学科布局
一是举全校之力推进“申硕建大”工程。以申硕工程为抓手,集中校内外资源,推动学科及团队建设,持续做硬做优三个申报专业硕士授权点五大核心指标,为2023年顺利通过硕士授权单位打下必胜基础。二是全面优化学科布局。按照学校“3+2+3”学科建设布局,加大对重点学科专业的支持力度。建立与招生、培养质量、就业联动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培育特色优势专业集群。逐步调整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学生人数比例,做大做强师范专业、做精做优非师范专业。
(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着力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深化“三分式”人才培养改革,完善“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落实“2341”学科竞赛管理理念,持续优化学科竞赛管理。完善创新创业和就业指导课程群建设,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建设。二是深入推进“三全育人”。完善校院两级学生思想动态常态化反馈机制,提高思政工作质量。做好领导干部联系班级,提升辅导员队伍建设水平。大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建设,强化“十大育人”体系建设。三是开创招生就业工作新局面。严格执行招生计划和“阳光招生”政策。推进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完善就业供需信息平台,提升重点群体、毕业生考研等精准帮扶力度。
(五)以重大需求为导向,全面增强科研和服务社会能力
一是着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创新激励机制,修订完善相关制度,推进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强化项目全过程管理,积极组织申报高水平横纵向项目。做好省科技进步奖等各类奖项的申报工作。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技创新团队。二是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积极迎接省社科联重点社科基地评估检查。充分发挥各类普及基地优势,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普及工作。大力提升学报办刊水平。三是大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积极融入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动对接中央、省委、市委战略,照例推进校地校企合作,打造深度融合新平台,强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持续巩固脱贫攻坚质量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全面衔接。
(六)以高端人才积聚为核心,全面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构建宣传教育、师德培训、荣誉表彰、师德考评全方位师德养成体系及考核体系。二是优化师资队伍建构。坚持平台聚才和柔性引才相结合,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完善年薪制和岗位聘用管理,优化人才队伍梯队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完善人事制度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做好人才稳定和服务保障工作。
(七)以高水平国际合作为路径,全面推动国际国内合作提质增效
一是推进国际化办学工程。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与海外高水平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做好外籍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服务工作,提高海外进修教师的数量与层次。持续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拓展师生赴外交流项目。二是优化继续教育管理服务。深入推进“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改革,提升继续教育教学质量。扎实推进年度国培和省培工作,积极谋划国培省培项目申报。三是凝聚校友合力。加强校友工作,充分发挥校友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八)以大学精神为引领,全面塑好内师形象、讲好内师故事
一是建设品味高雅、底蕴丰厚、功能合理的校园文化环境。以搬迁入住新校区为契机,传承学校深厚的历史底蕴,打造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地图”,完善学校形象识别系统,构建学校精神文化体系。二是持续加强文化品牌建设。扩大“张大千”“范长江”“峨眉武术”等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倡导各学院、各专业凝练打造相应文化品牌。三是健全学校宣传设施和传播体系。不断强化媒体宣传,发挥校园融媒体综合力量,建成现代、美观、环保的校园文化宣传系统。
(九)以新校区建设与搬迁为契机,全面改善办学条件
一是全面搬迁入驻新校区。围绕收尾克缺、验收整改、装备配套三个重点方面推进新校区建设,桐梓坝校区全体师生员工有序搬迁入驻。二是深入推进“智慧内师”建设。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统筹做好新校区智慧校园建设,实现各类系统之间基础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全面共享,优化各项业务系统工作。加大图书馆软硬件建设力度,持续推进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和规范化发展,加快推进校史馆建设进度。三是加快推进翰林苑人才小区建设。配合有关部门及建设单位,推动学校人才小区项目建设,妥善解决教职工期盼已久的“安居”工程。
(十)以和谐校园为目标,全面增强内部治理和综合保障能力
一是坚持依法治校。进一步修订完善《内江师范学院章程》,持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统筹推进机构、人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人事等评价改革,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二是加强财务管理和内控建设。严格财经制度和纪律,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各项审计活动。巩固和深化内控建设成效,逐步延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深度,提高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执行的有效性。三是强化国有资产管理。优化对资产、物资、装备、维修管理中的内控机制和保障体系建设。严格规范采购流程,推进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企业体制改革。四是扎实做好后勤保障服务。遵循“321”工作理念,抓实水电气供应、维修改造、卫生防疫、园林环卫等服务保障,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五是切实维护学校安全稳定。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时监测意识形态特别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优化新老校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健全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体系、责任体系和考评体系,确保平安稳定。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切实筑牢校园安全屏障。
各位代表,同志们: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今年是学校深入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关键之年,是申请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攻坚之年,我们要持续增强革故鼎新的定力,锚定前进目标,凝聚智慧力量,强化攻坚克难;要继续弘扬“团结奋进、负重自强”的内师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要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创新工作方法,为建设新时代“师范大学”交出优异的答卷!
内江师范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四川省内江市东桐路705号 邮编:641100